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冷」

    這兩天終於感受到冬天的「冷」度,從兩腳到雙手到鼻頭一股冰冷,雖然還不至於瑟縮到完全無法動彈,但「冷」確實會把細胞的活躍程度降低,把自己瑟縮在可以保溫的空間裡。     記得曾經到過最冷的地方是溫哥華滑雪勝地Whistler(惠斯勒),一路坐纜車換車到最高頂的山上服務處,強力的風雪由下往臉垂直方向吹,十分冰凍刺膚,我想多待一分鐘都難以承受,來來回回進出木門,只為了享受不曾也不易再度能感受的時刻,那種「冷」是一種奇特奢侈的體驗。     生活中有時也會「冷」,有時面對一個關係、一份工作或一個環境,心感疲憊或無力改善提升,必須反覆的思想嘗試改變或說服自己,讓自己有足夠的熱情重新燃起翻騰。保持生活的「熱度」是心靈很重要的一種運作,讓自己活在一個有「目標」的動能裡,時時激發對事情的積極面。     我喜歡旅遊或到處走走看看,這樣的「目標」對平凡的上班族和小家庭,不論時間、地點和消費力,某方面似乎顯得有些沉重負擔。但我把思維放寬,生活中「處處」皆風景,小到每一件細微處,大到如星辰浩瀚,都是可以閱覽的景色,甚至網路資訊的瀏覽,輕鬆自娛也能提升我們生活的「熱度」。    然而, 生命中偶爾也需要「冷」一下,因為「冷」讓我們明瞭「熱」究竟你有多期待或其中的差異性,生命中不會因為只有一種溫度或一種顏色而美麗,適時冷卻過多的熱情,或適時澆退太過激烈的關係或日常對話;適度的「冷」也可以變得更柔軟,甚至更理智。也或許一段原本「冷」的距離,「冷」的態度,因為「冷」---你可以關懷,你可以主動伸出雙手,你也可以散發你的熱度。(20210110)
最近的文章

起床後突然想做的事

這種天氣就是好,好在想出門爬山就能隨時去。 早上送兒子上學後睡了回籠覺,一醒來就有點想去跑步,但最近喜歡上健行,離下午班還有3-4鐘頭,吃過早餐後,包一拎便騎往泰山去。 前幾天研究步道時就想過,新莊鄰近的泰山應該先去拜訪,於是往義學坑步道去。 義學坑步道入口附近有個古蹟 「明志書院」,建於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基於職業性關心,還是先拍照改天再研究。 我從明志路二段254巷進去,已經看到一群山友結束休息要拍團照,我充當攝影師為他們留下美好記憶,也聊聊前方路況便開始今日腳程。 從步道入口開始的每一步伐都是石造階梯,緊接木棧階梯,便在林木圍繞中扶搖直上,我知道這路不難,好像走上101大樓階梯,垂直整齊,卻有大自然清涼空調為你吹拂,又有冬陽為你送暖,明明是接近中午,即使有濃密的林木枝葉遮蓋,斗膽直射而來的陽光,不時在細縫間穿梭親吻臉龐,這是多美好的冬陽約會啊! 走到山頂公園上算是這步道的高點,從入口到此約570m、高度210m,只能算是101的40層樓高而已,但已足以眺望整個新莊和泰山區及遠方101。這裡有許多健身設備和運動器材與涼亭建造,供民眾休閒使用,儼然像似山林高級健康俱樂部,看來此時這裡運動者應是常客,如果時間充裕,我會想多待一會。可惜我突然有些尿意,卻找不到「洗手間」,於是一位老先生告訴我,這裡有五星級的健康設施也有五星級的「廁所」,針對這項高規格設施,我真的要特別介紹。 這是利用旁邊坡道延伸幾個階梯,配合邊坡與隱密樹林,利用三支樹幹和木板與帆布圍成的廁所和門,馬桶是蹲式挖空直落山下,並備有水桶勺子,裝載天然雨水的人工沖水馬桶,絕配吧,安全、衛生、也「看不到」。 講得這麼浪漫的事,也該下山了,才走幾步就發現三叉路,趕緊回頭問人。一條往林口南亞,一條往瓊仔湖福德宮,一條往頂泰山嚴。 我往頂泰山嚴,因為接近我剛剛停車在明志書院的位置,然而這段下山路和剛剛上來的整齊階梯步道就不同。坡度更陡,磨石的路面斜坡與階梯交替,鞋底最好要有點止滑度,如果下過雨濕滑就更危險,寬度足夠上下錯身,但無護欄,速度要掌控好。接著還會有一段碎石與泥土路,容易濕腳踩髒。 計算一下時間,從義學坑步道入口拱門處到山頂公園體健

【故宮導遊研習會】

故宮「為提昇帶團導遊對故宮文物的基礎知識與瞭解,強化其導覽解說能力,使團體遊客能獲得充實且正確的內容。」於是針對有效執證的導遊開設三天18小時的研習課程。(ps.以上摘要故宮導遊研習課程網站- 課程目的) 一連開了幾梯次報名如潮,這次我難得甄選入宮研習。很幸運的老公也和我當起同學,並和今年導遊班許多同學一起上課。 這種課程實在非常難得,因為上課的講員都是在職或退休故宮資深研究員,本身也有導覽文物的經驗和撰寫故宮刊物。 從參觀導覽的技巧與實務面切入,有迎合新世代的多媒體設計,再分門別類介紹玉、陶瓷、青銅、珍玩、佛教文物、書法、繪畫、善本書籍、清宮文獻等,幾乎囊括故宮文物分類的展示品,最後還有故宮南院的介紹。 一般參觀故宮的團體大約二個小時,導覽時間約1.5時,能說的內容有限,但要說得精彩而引人入勝,並且正確有據,一定要耗費很多時間事前準備,絕不是容易的事。這樣的研習經過專業研究員精心整理和有條有理講解後,確實收獲很大。 故宮文物有些具有歷史考據的意義,有些代表人類文明科技的進步,有些則是工匠技藝的巧思,或是藝術創新絕美的境界。中華文物五千年傳承下來的文明與藝術創作,並非只是在故宮短短遊覽一二小時能夠了解,恐怕需要一些專業的引導觀賞,比較能夠體會寶物的歷史意義與價值。 所以導覽人員身負責任重大,確實一般國立博物館或國家古蹟或生態保護區,都有編列預算經費培訓自己區內導覽人員。然而故宮無法提供足夠導覽人員,卻要求國家領照導遊人員考其院內的導覽證照,並且每年重新發照,恐怕不只令導遊們反彈外,也可能引起其他仿效。 而國家導遊人員在許多混亂的政令和蕭條的觀光業下被層層剝削。一、國家考試及格後要接受指定機構受訓並繳交費用。二、通過考試後有效執照三年,若無帶團需重訓再繳半價。三、在惡性競爭的低價團費下,旅行社壓低日差費、購物津貼、有些點無住宿費、送機前後無差旅費...等等。 有些退休人員其實已有豐厚的退休金,或無缺的養老金,但仍然來考照取經,儘管導遊收入微薄,卻要求服務精神高、體力耐操、知識面廣博,需要十八般武藝涉獵,其原因不外是這行業有許多學習機會,也可以認識來自各地資深導遊和朋友,相互交流。而且一邊旅遊、也一邊賺錢、探索和體驗各地生活。 三天研習下來,講員卯盡全力講解,速度有點快,有些講義

農村的風 --【遊覽2017桃園地景藝術節-觀音廣福主展區】

我來自中南部鄉下長大的小孩!能夠追逐風追逐太陽在鄉間路上,悠遊騎著自行單車,彷彿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這次桃園市所辦的地景藝術節,也因為我們住的地方離機場捷運線很近,搭上機捷舒服又快速的到達桃園高鐵站,一下車又很輕鬆轉搭上接駁車便抵達目的地,並且一家人在兒子暑假的最後一天,來到桃園觀音區享受農村騎車之旅。 在都市久住了,一到鄉間就是滿眼以綠為底色的農田,寬廣開闊的淺藍 色天空,大坨棉花糖似的雲朵隨處高掛,進入園區很快就被吸引注意的是一條綿延幽長看不到盡頭的白千層林蔭大道,像是高聳拱起的綠色隧道,亢奮的心情彷彿要被超強的「綠洞」吸入。   今日的豔陽高照,但是更強勁的涼風吹來,卻不覺炎熱,可能是靠近海邊,我們的帽子幾乎戴不住,最後索性不戴了。幾次路邊停下來拍照遊覽,腳踏車一直被風吹滑,我的甚至滑到水溝裡呢,路上田邊的溝渠多半沒有遮蓋或加設蓋擋土牆,當我兩腳跨上溝邊,竟然隨著鬆軟的土石滑動,幾乎摔下去。 這裡也靠近機場,每3-5分鐘就有飛機凌空呼嘯而過。這裡還有蓮花池和一個好大的埤塘,中間架起一座木式橋樑,早期桃園地區稻田的灌溉,就是靠這許多的埤塘來供應水源的。 說也奇怪,我們探索的是一幕幕農村的圖像,而一張張拍攝下來的相片後發掘,多半是在沿途的各種精心設計的裝置藝術前留影。 我對藝術作品的認識理解有限,但在遊覽地景風光的同時,美好的裝置設計可以輕易跳脫出視覺的感官,創造出更鮮明的主題色彩。例如農田中一大片竹子林立綁著多色彩布條的 「 秧秧 」 、許多 「 香菇 」 婀娜 多姿多彩的造型、兒時鄉間的童玩造型,有配合七夕的心型…等等,這些設計大大增添遊玩的樂趣,也讓人重返兒時的回憶。 回到桃園高鐵站,拜機捷之便,我們也是第一次來,對面有一家outlet 商場,剛好在此用餐。這百貨商場的建築很有美式mall的風格,光看它的中庭造景、噴泉和幾株棕櫚樹,感覺又有一點南洋風。 八月的天氣還是很熱,在大太陽底下騎車,雖然有很大的風,還是曬得有點暈沉,回程的途中兒子的頭靠在我的肩上,想想他的童年和我的童年有多少的不同,而我的童年跟我爸媽時代的童年又有多大不同。日子天天過不覺得世界改變多少,然而三十幾年的差異和六十幾年的差異,可真是大啊! 民國3

出走的心

「想要出去走一走!」 心裡常常有一種聲音,「..@#%^...」,想要做一點改變,或提振一下心情,轉換生活的步調,讓自己活得更多采多姿。而放鬆自己、出外走走,其實不用大費周章,有時就像轉動電視頻道一樣容易。旅遊可以近程也可以遠距,可以簡短淺覽也可以深度探索,隨性隨走是一種心情,細心規劃也是另一種樂趣。 現代人忙碌已變成一種習性,許多出走的想法不免受制於工作、家庭、經濟、玩伴等因素,輕易讓它胎死腹中。所以計劃越簡單越好,近則一二天國內踩踏,中程則3~5天國外旅遊,走走看看,開闊視野,拓寬心胸。 這次個人參加國家導遊和領隊考試之後,觀看景點與民俗文物,開始有了不一樣的細膩度,不單只是景與物,而是多了一層時間的歷程與穿梭古往今來的故事。咀嚼這些資料,原本感覺是細瑣的,可是漸漸地許多故事是串聯的,縱橫許多歷史人物和劇情,逐一浮躍出想像的畫面。 所以在學習景點踩線的同時,也是讓自己的心情與景物交流,許多天然或與人工加乘的景觀中,不是人云亦云的美麗,而是自我獨一的心境,隨著耳目心靈恣情發揮的創意。 如果你經常覺得生命被挖掘掏空而枯 竭,你需要餵養的不應再是物質與美食,而是暫時性的時空移轉。 「出走」,原本只是個人過去在單純疲乏生活中的小小渴望,但不如平常有空閒機會就多走走,也培養健身養生的習慣。漸進地,我轉變自己的工作目標,而與生活育樂作結合。 樂活的人生,也樂活的工作,生活的方式和態度端看一顆「心」,它能為你創造生活的樂趣,也能一蹴可幾隨處都是好風景。